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 瀏覽位置:首頁 > 文章分享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文章分享


【47期99.07】理事長的話

  • 發佈日期:2010-07-05
  • 照片說明文字理事長 陸萳洲

    過去台灣的聾人在社會、工作或生活中因為圈子太小,且社交也少之又少,以往聾人在保守封閉的社會時代,老中青三代各層皆有不同的理念,加上老一輩的聾人以自然手語、手勢交談;中生代的聾人以自然手語或文法手語為主、教育程度中等,識字程度也平平,就業率較低,但生活自理能力不錯;青年的聾人以口語或文法手語為主,但口語能力不如聽人標準,但知識程度較高,就業率也較佳。還有重聽人士佔多數,雖然失去聽力,但是口語功能並未喪失,能與聽人口語溝通無障礙,因此與聾人溝通的機會減少。

    淺說台灣聾教育史,台灣聾教育已經發展了一百二十年。 1890年,第一聾啞學校在台南市成立,這是國立台南啟聰學校前身。1917年,台北市立啟聰學校成立。1956年,國立台中啟聰學校成立。1980年以後,在台灣許多回歸主流教育的學校成立了啟聰班。1950年,私立聾學校在台灣北部也成立,陸君歐先生和姜思農先生以及一些聾教師都是從南京聾人學校畢業的,他們在基隆成立了中國聾啞學校,陸君歐先生為該校校長,大部分的教師已畢業於大陸的國立南京聾人學校。不久後,一再輾轉、遷移到新竹、台中設校,不久又結束該校。最後到高雄市,身為校長的姜思農和三位聾教師,創立了只接受小學教育的學生為私立啟英聾人學校。

    1980年,教育政策的改變,回歸主流教育成為常態,並紛紛成立資源班,由於大多數的聾兒家長具備高知識水準,希望聾兒回歸主流。大多數的聾兒家長認為啟聰學校均採用手語教學方法並不贊同,所以將子女送至一般學校就讀。聽人父母會採取嚴厲的方式禁止聾孩子用手語與人交談,要求聾孩子們用口語溝通而不准使用手語。然而回歸主流教育發展迅速,受高等教育的聽障人數不斷增加,口頭為主的聽障人口逐漸增多,但畢業後求職上並不順利,主要原因聽障朋友們在聽力上的不便而被環境限制,無法使用電話溝通也是主因,導致聾朋友在求職的路上易受挫折,俾使政府在投資特殊教育的經費上浪費不少,也無法展現理想的抱負而終生遺憾。

    在美國則沒有這些問題存在。美國聯邦政府各有關單位首長、高立德大學(Gallaudet University)校長、院長、所長、系主任、大學教授、國立聾人技術學院校長與大多數啟聰學校校長等均由具備碩士、博士資格的聾人出任,他們在行政工作上表現傑出獲得各界肯定!

    所謂「聾人治校」理念,理由是聾人校長本身具有聾文化(deaf-culture)傳承及創造價值的需求,因為聾人校長能感同身受地了解聽障學生在心理上與生理上的痛苦。曾經有位在美國拿到電腦雙碩士學位的台灣聾人返台之後,他滿心期待想當聾校長,並在北聰代理期間對聾校的教學僵化而深感不滿,聾生的知識程度不如美國,所以他為改革聾教育而實現理想,只可惜出了意外而過世,不只讓國家痛失優秀的聾人人才,也使台灣的聾人治校理念始終停留在想像!

    1988年,美國高立德大學(Gallaudet University)發生學生罷課運動一週後的結果,新選的聽人校長下台,由董事會聘請聾人金丹博士為第八屆校長,主持校務十八年,領導成效卓著,2006年,第九屆校長由國立聾人技術學院校長羅伯特達維拉博士擔任,今年一月,校長又換人,聘國立聾人技術學院校長聾人赫爾維茨博士為第十屆校長,可見前三屆校長均由聾人擔任,聽人尊重聾文化而不敢爭取校長職位,表現風度可敬,上至下各層主管及教師均以手語打比溝通無障礙,未見手語翻譯員協助聾、聽兩方溝通的翻譯服務,使全校充滿著手語溝通的歡欣融洽的校園內外,每次開會時由聾人校長以手語致詞,接著各學院院長、研究所所長、教授、學者以手口語致詞,全場卻充滿歡樂的氣氛。他們的校長和教師皆以具備手語能力也很強,手語溝通無障礙。台灣呢?目前台灣聾教育環境竟然承襲傳統的封閉式教育制度,所有的聾教育一直由不會手語的聽人校長主導,聽人至上的霸權主宰聾教育事務,每次開會時聽人校長以口語致詞,接著各單位主管均仍以口語報告、手語翻譯員協助翻譯服務,全場卻充滿寂靜無聲的氣氛。教師流動率高,新進代理教師無教學經驗且未具備手語能力,或是一些通過丙級手語翻譯執照的手語翻譯員擔任代理教師,導致聾學生程度普遍太差,畢業後就業也不順利。

    聾人雖然聽不見,但做任何事情期望社會各界能給予聾朋友們多一些的鼓勵與肯定,減少對聾人的歧視與偏見,讓聾人嘗試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克服困難方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 分享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